专家为高三生家长提个醒:过度鼓励反成负担
案例:
小宇今年马上要高考了。父母听有关专家说要鼓励孩子,便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增加与孩子的沟通,想通过行动助力孩子高考。他们经常找机会表扬、鼓励他。他放学回家后,父母嘘寒问暖,生怕他感受不到家人对他的支持。一开始,小宇对父母的变化甚为欣喜。但随着高考临近,他感觉压力越来越大,有时回应父母的安慰和鼓励成了一种负担。
分析
每当高考临近,都是对父母与孩子心理素质的考验。抗压能力强、自信的孩子往往能在考试中正常发挥,不能处理好压力与焦虑的孩子更容易被负面心态击垮。美国心理学教授埃莱妮·哈特菲尔德经研究发现,包括喜怒哀乐在内的所有情绪都可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一个人“传染”给另一个人。这种传染速度快,往往当事人都难以察觉这种情绪的蔓延。很多父母认为,关键时期孩子需要鼓励、赞扬,但一味增加表扬次数对一些敏感的孩子来说是变相暗示:高考对你很重要,父母希望你考好。刻意用语言给孩子减压,反而变成对孩子施压,会让他产生“家人对我太好了,一旦考不好,没脸面对他们”的心理。于是,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会传染给孩子,导致孩子压力增加。所以,父母除了适当增加鼓励孩子的次数,还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积极、正向、健康的家庭环境。双管齐下,帮助孩子备考。
支招
父母放平心态,孩子安心考试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想让孩子卸下包袱,父母要做好榜样。高考只是人生一个阶段的总结,并不能直接决定孩子的未来,以后的路还很长。一所好的大学或许会让孩子的步伐比别人更快,但要想走得更好、更平稳,还要看孩子的意志品质等因素。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要适度。考试期间,父母适当增加鼓励无可厚非,但过度关注及过度期待会直接影响和感染孩子。18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强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过度无效沟通只能给考生传达父母的紧张情绪。所以,父母要平静地对待高考,不要特意更改原来的生活节奏,要营造良好宽松的生活与学习氛围,而不是紧张的家庭气氛。
注重情感交流,拒绝无效沟通
考生在临近高考关头更希望能得到父母的支持。孩子在高三一年已经听了许多加油、鼓劲的话。考前,父母单纯口头鼓励孩子并不能起到更大作用,与孩子的情感沟通更重要。父母不要刻意制造“一切为了孩子”高考的紧张氛围,也不要在饮食方面变着花样给孩子吃。父母越慌张,孩子越焦虑。父母要尝试敞开心扉与孩子交流,可以跟孩子讲讲自己的经历,告诉孩子面临人生的重要关头如何应对。他人成功克服困难的经验会对孩子起到增强信心、鼓舞士气的作用。在最后冲刺阶段,父母要减少应酬和在家会客的时间。孩子学习累时,父母可陪孩子到户外走走,呼吸新鲜空气,做些有益身心的运动。父母也可跟孩子一起看电视,让大脑适度放松休息。闲暇之余,父母还可与孩子聊聊他的业余爱好、当下热门的电视剧或热点话题等。一家人要在和谐、积极的氛围中生活。
总之,父母要保持正常期望心理,接受孩子的现实表现和现有能力,变“如我所愿”为“如你所是”,变语言施压为放松调节。父母可在孩子赴考前送上一句鼓励的话语,增强孩子的赴考信心。当孩子考完一科回家后,父母不要过多询问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孩子每天赴考前,父母可督促孩子准备好考试用具,让这段特殊的日子变得不那么特殊。(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教师 谢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