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没有找到访问的页面)

出错了

404 Not Found (没有找到访问的页面)
返回首页

专家建议:让温暖亲情减轻孩子学业压力

2017年02月23日 来源:北京考试报

案例:

小安是一名高三生。父母在京打拼多年,现已定居且经济条件较好。小安14岁时,被父母从老家转到北京读初中。转学后,小安的成绩处于中等偏上,升入高中后却急剧下降。眼看今年就要高考,父母十分着急。父母反映,小安从小性格内向,比较孤僻,不爱说话,青春期逆反心理严重,经常与父母发生冲突。父亲有时气急败坏会动手打他。班主任称,小安每天与班里几名经常捣乱的男生在一起玩儿,无心学习。

分析:

进入高中后,男女生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幼稚到成熟的发育过程,心理发育也进入加速阶段。男生在高中阶段越发认同自己“男子汉”的身份,渴望脱离父母的怀抱。女生会更认同自己的女性角色,更容易与父母沟通。

父母没有问过小安的想法就为他转学到北京。他从外地来,没有朋友很难受,所以只好努力学习。经过漫长的适应过程,小安发现自己终于可以和同学打成一片了,于是积极回应自己的小团体,与大家一起玩耍。

这个案例中存在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家庭教育中的棍棒教育是否真的奏效,二是父母如何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状态,并正确引导孩子。

在国内,人们普遍认同“打是亲,骂是爱”的教育观念。即使在今天,棍棒教育依旧存在于很多家庭中。高考是考生走向更高平台的重要环节。父母和孩子都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研究表明,这个过程中,父母的严厉管教,例如体罚、心理攻击等,会导致孩子更多问题行为的产生。而积极且有建设性的支持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抗压能力的提高。

事实上,像小安父母这样专制型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很难成为最优秀的。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父母权威逐渐降低,亲子关系变得更具协商性。相应的,体罚也会逐渐减少。然而,有的父母的教育策略欠妥或原生家庭中亲子关系质量一直不好,父母不能根据孩子的发展变化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仍用体罚的方式教育子女。

近年来,众多研究发现,体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多方面的消极作用和危害。遭受体罚的孩子,成年后会表现出低自尊、抑郁、自杀倾向、虐待家庭成员等问题行为,也会沿用心理攻击的形式教育自己的子女。体罚是现代教育中完全禁止的。根据父母对孩子攻击的严厉程度,可分为轻度和严厉两种。对孩子进行威胁和恐吓属于轻度心理攻击;驱逐、咒骂孩子愚笨等属于严厉心理攻击。有的父母遇到问题不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而是对孩子进行严厉指责。他们忽视了体罚不仅不能纠正孩子的问题行为,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错误认识,即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以至于引起更多问题行为。其实,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来自父母的关注和心理支持。

小安14岁时被父母改变了生活环境,这对他而言是巨大的生活事件。在新环境中,小安经过漫长的适应期融入到同伴中,也就是班主任所说的每天玩耍、无心学习。

在青少年早期,个体第一次体验到自尊时,意识到自己的外表、言谈和举止会被他人关注,他们怀疑或害怕其他人对自己要求苛刻,因此高度重视同伴的意见。而同伴导向、关于同伴评价的自我意识会导致青少年早期自尊的降低。小安在这个阶段更加在意同伴的评价,为了融入群体而忘记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

建议:

小安认识到问题后,表示有信心重拾落下的功课,在交朋友的同时不忘学习是首要任务。小安的父母也表示,会试着理解孩子进入高中后的种种问题行为,保证不再轻易动手打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既渴望与父母保持亲密的情感联系,又试图加强个人空间的独立性。亲子沟通是家庭中十分重要的互动形式。良好的亲子沟通与个体的心理社会性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积极且有建设性的沟通更有利于调节亲子冲突。积极的亲子沟通有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角色获取能力的培养,促进家庭成员保持亲密而独立的关系。除了有效沟通,父母支持的方式也不同。父亲更关心物质方面,母亲倾向于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如鼓励、口头表扬等。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平衡两种方式,既不溺爱孩子,又要让孩子感受到爱意。

面对高考,考生内心承受了巨大压力,需要父母的爱护、理解与支持。在亲情的温暖与呵护中成长的孩子,更有信心面对学业压力与成长中的困扰。

面对亲子冲突,父母不要采用暴力方式,而要体察孩子行为背后的需要,给予孩子更多关注与情感支持,表达对他们的爱,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我的,我是被在乎的”。只有内心拥有坚定而强大的信念,孩子才能在亲情的支持下发挥潜能,做更好的自己。(北京师范大学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黄月皎)

404 Not Found (没有找到访问的页面)

出错了

404 Not Found (没有找到访问的页面)
返回首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