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优化要有前瞻部署和科学谋划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支柱,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国虽已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但学科专业设置还存在同质化的情况,学科专业建设对突破“卡脖子”问题的支撑还不足,迫切需要加快调整优化的改革步伐。尤其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经济社会结构的总体背景下,必须对学科专业布局进行前瞻部署和科学谋划。
此次《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着力优化落实国家调控、省级统筹、高校自律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这对于适应新时代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动态变化需要,积极回应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科技竞争战略需求,切实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是一项具有高度复杂性、协调性、系统性的活动,既要遵循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律以促进知识生产与共享,又要遵循外部逻辑以回应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高校等多方主体的共同作用。
一方面,政府需要发挥必要的宏观调控作用,例如协调建立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机制,调动相关行业部门、地方政府、专业组织联合研判行业人才规模结构,联合编制发布国家或地区层面的急需紧缺学科专业清单,搭建学科专业需求动态监测与供需分析平台,促使相关主体深度参与学科专业建设。另一方面,在保障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权限的基础上,引导高等学校主动对接国家需求,这就需要高校明确发展战略,立足自身定位制定积极合理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一是要服务需求导向。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全面提质创新阶段,以“四个服务”作为办学方向的高等教育系统需要着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这要求高校设置学科专业时要做到“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要突出基础学科、交叉学科的源头供给作用,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面向经济主战场,积极发展先导产业、高精尖产业等重点产业学科,增强应用学科专业快速响应和支撑产业升级的能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战略性产业和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设急需紧缺学科专业;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前瞻布局公共卫生、养老护理、健康医疗等民生需求学科。
二是要形成区域特色优势。此前已有调研发现,部分省份围绕本地战略部署打造了重点产业链,但当地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供给远远无法满足产业需求。因此,必须改革学科资源配置机制,引导鼓励地方高校进一步加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打造特色高峰学科,特别是加强应用学科与行业、产业的协同联动,使学科专业发展与地方产业发展深度融通、相互支撑。
三是要加强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必须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条主线,充分发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主力军作用,联合行业组织、企业等共同参与包括招生、培养、就业在内的学科专业整体规划设计,共同打造响应国家战略引领、创新多元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职业发展路径清晰的人才培养高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既反映了教育领域的问题,又深刻关联着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贯通融合发展的有力抓手。学科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关系着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与管理,关系着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与效益,也关系着高层次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适应和协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已迫在眉睫。除此之外,仍需要构建合理的学科资源配置机制和学科建设评价长效机制,才能不断为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李莞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