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手机管理让中小学轻装前行
据教育部官网报道,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中小学生手机使用问题,历来备受社会关注,不少代表委员也通过议案、提案的方式发表观点,谋求解决之道。全国人大代表雷燕琴就曾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智能手机的建议》。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抓好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为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加科学的导向、更为多样的资源、更加灵活的方式”。应该说,此次《通知》的出台,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落实,进一步明确校园手机管理的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自智能手机逐渐普及以来,如何做好校园内的手机管理,一直让各地中小学感到头疼。有的地方一刀切地坚决禁止手机进校园,一旦发现即采取极端方式,如摔手机、用锤子砸手机或将手机放入水桶等,以达到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的效果。此类行为被媒体报道后,往往被认为处理方式过于暴力,有侵犯学生及其家长物权之嫌,且有损教师和学校教书育人的形象,学生也的确有用手机与父母联系的现实所需。有的地方采取宽松政策,对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行为并不深究,但也由此产生诸多问题,如上课不专心听讲、干扰正常教学秩序、利用手机作弊、拍摄不适当的照片和课间玩手机游戏等。
因此,该不该禁止手机进校园,管理方式与尺度如何,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学校管理上的难点与痛点。此次教育主管部门明确态度,统一管理原则,如“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可谓帮助各地中小学明晰了方向,在手机管理上不再束手束脚,而是有据可依、放下包袱、轻装前行,中小学生在校期间也更可能心无旁骛、专注学业、健康成长。
校园内的手机管理一直是困扰全世界中小学的问题。虽然手机最终对学生产生何种影响,完全取决于个体;手机使用问题似乎也只是个人的自律或习惯问题,但事实上手机与学生身心成长、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和融洽家校关系都有着密切关联。从国外情况看,从严手机管理,禁止学生校园内随意使用手机,已经渐成共识。例如,2018年7月,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法案,明确规定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学生禁止在校内使用手机,无论上课时间还是课间休息,以及在校外进行教学活动时,都禁止使用手机。俄罗斯学校虽没有明文禁止使用手机,但教师会要求学生保证不会因为使用手机而对学习过程产生不利影响,也不能干扰其他同学。
一方面明确校园内智能手机使用原则,另一方面督促各地中小学进一步细化管理措施,教育部此次印发的通知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既有刚性准则又有弹性空间,既有指导性又有针对性。如新闻报道中所言,教育部要求学校要通过国旗下讲话、班团队会、心理辅导、校规校纪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管理能力,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同时做好家校沟通,督促家长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客观而言,无论学校还是家长,都有责任管教好学生使用手机行为,充分发挥智能手机的积极作用,将之作为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工具。
鉴于我国中小学生已经深度频繁使用手机的现实,的确需要家校双方达成共识、密切配合、协同行动、顺畅对接。各地学校也要结合实际,优化完善配套政策,尤其是在因疫情而不得不开展在线学习的背景下,用智慧最大限度降低手机对学生身心的负面影响,使手机发挥联通家校、促进中小学生视野拓展和终身学习的良好初衷。
(作者:王蕾 山东省滨州市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