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哲学夏令营”清新可喜
据报道,为了“寻找心甘情愿的门徒”,南开大学今年暑期举办了第一个“全国中学生哲学夏令营”。具体内容是让他们通过听讲、辩论和写作,感受哲学智慧,感受哲学之美,进而对哲学有认同感并作为来年的专业选择。每5名学生中将有1名入选自主招生,来年报考南开就可降分录取。经过哲学夏令营,许多学生改变了对哲学的认识,立下了来年报考哲学专业的志向。“哲学夏令营”,不啻为对高校基础专业招生模式的有益探索。
文、史、哲、天文、地质等等,这些都是高校招生中的“冷门专业”,之所以冷,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学生和学生家长认为这样的专业将来不好找工作、没有效益。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筛选机制下,学生不了解、也没有机会去了解高校的这些专业到底教授一些什么内容,对学生有哪些培养方向,学生将来可以干什么。不了解导致不认同,不认同导致不选择。加上家长的强大压力,中学生对于这些专业的一些萌芽和朦胧的认识和兴趣往往轻易地就被扼杀了。这对于真正有某方面天赋和兴趣的学生来讲,其实是一种很大的损失。对于高校的学科建设而言,招不到“有志于此”的学生,显然也不是一件好事。
读大学的时候,我听到很多人讲他们是在大学录取过程中被“调剂”了专业,问原来报的专业是什么,十有八九是“国际金融”。“所学非所爱”,对学生本人和专业本身有双重伤害。我曾经无数次被问及:“你们中文系的人是不是一天到晚抱着小说看?”我的一个外甥明年要参加高考,当被问及对什么专业感兴趣时,小伙子很明确地说“天文”,谁料却遭到全家的哄堂大笑,并被指责为“不成熟”、“太理想主义”,这就是中学生专业选择的现实环境。可见,如何改变中学生以及家长对高校专业的不了解甚至是误解、改变高校“冷门”基础专业的招生困境,需要我们作出尝试和探索。
“打通高等教育和中学生之间的通道”,哲学夏令营的思路非常新颖。中学教育的分科,与高等教育的一些专业设置其实是割裂的、不连贯的,学生们对高教专业产生误会、选择盲目就是难免的。为此,高校应当主动放下姿态让中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招进来一些高分但不是真喜欢这个专业的学生,可以把真正有兴趣专长的学生选到对应的专业,找到真正的知音。夏令营是一种,其实还可以有覆盖面更广的面向中学生的各种专业推介活动。
这样的夏令营对于基础学科、“冷门专业”恐怕最为适合。热门专业因为从者甚众所以不缺生源,如果再加上一些优惠措施恐怕更要让人挤破头。基础学科应主动推销自己,并适当为有志从事这个专业的人降低门槛。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摸索:比如如何确定夏令营的人员,标准怎样定,再比如如何保证招进来的学生是真喜欢哲学而不是更喜欢加分,等等。无论如何,我们期待“哲学夏令营”会更加成熟,并逐步具有示范效应。李玉滑
背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