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高校新专业有“三新”

2022年07月07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随着各地高考成绩相继公布,今年的高考学子进入忙碌地填报志愿、幸福地收获录取通知书的时刻。与此同时,一批“上新”的专业,为准大学生们提供了更多选择。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共有31个本科专业首次正式招生,涵盖了工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

高校本科专业调整被视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晴雨表”。新专业“新”在哪儿?未来将如何培养专业人才?

一新新工科专业凸显“智慧”

盘点31个新专业,“智慧”与“智能”是其中的关键词——智慧能源工程、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智慧水利、智能地球探测、空天智能电推进技术、智能运输工程、智慧海洋技术、智慧林业……共有8个新增专业与智慧和智能相关,其中7个为工学门类。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智慧水利系主任俞晓东介绍,智慧水利专业是水利与信息化相融合的专业,学生既要掌握水利行业的知识,也要懂得新兴的技术。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数字水利”建设,为“江河战略”贡献力量。

北京交通大学是智能运输工程专业首批开设高校,该校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和安全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学院原智能运输工程专业方向团队历时十余年的教学工作积累、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的雄厚科研基础,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工程与安全、信息、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智能+交通运输”人才培养新路径,旨在培养智能交通领域领军人才。

山东大学开设的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以李术才院士和张庆松教授为专业带头人,面向国家“交通强国”“制造强国”重大战略需求,深度融合数学、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交通土木工程等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自主创新、具备跨界发展能力的应用研究型领军人才。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教育部于2017年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即“新工科人才”。所谓新工科,是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

近年来,高校本科工学类新增专业较多,其中不少都是新工科专业。专家表示,新工科专业或将继续成为未来几年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新交叉融合适应发展需求

多学科交叉融合,也是新专业的一大特点。在本科专业设置调整工作中,教育部支持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引导高校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增设文理、理工、医工等交叉融合的新专业。

实现“双碳”目标,专门人才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在碳捕集、碳利用、碳封存、碳管理及碳交易等多环节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存在空白。2021年,重庆大学牵头并联合3所高校申报了“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

重庆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李正良说,现在能源、材料、交通等领域对碳储科学与工程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为此,学校将着力培养学科交叉性强、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希望该专业未来有60%至70%的毕业生可以继续深造,为“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随着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实施,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吸引世界关注。由成都理工大学申报的“行星科学”专业,研究的正是深空探测。成都理工大学教师李春辉说,行星科学以深空探测为主要研究手段,是在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天文学等学科交叉基础上产生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太阳系的行星、彗星、小行星和系外行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智慧林业”也是今年新增的本科专业之一。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副院长姜姜介绍,林业的发展要加强与信息技术融合,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高质量、高效率的监控和管理。智慧林业专业在传统的林学专业基础上融入了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互联网+”等新技术,将对学生进行智慧化的培养模式。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近年来新增较多的专业,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等。这些新专业适应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体现了高校设置专业的与时俱进,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新专业设置突出就业导向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2012年以来,教育部聚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支持全国高校增设1.7万个本科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28%,撤销和停招了近1万个专业点。

教育部高教司负责人表示,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总体思路,一是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二是重视质量,三是优化结构。为突出就业导向,申报增设专业过程中明确要求高校充分调研社会需求,以扎实的人才需求调研数据作为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加强与用人单位沟通,明确社会对新设专业的具体要求。

与此同时,新设专业还需对一些不能适应社会变化需求和就业率过低的专业进行有益补充。例如,教育部连续两年在艺术学类专业上进行了调整,新设了更符合现代企业需要的科技艺术、纤维艺术等新专业。

近年来,中国科技艺术发展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创造出了诸多惊艳的经典场景。与此同时,艺术院校也在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与艺术创意的融合,通过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方式培养新型人才。

今年新设置的“科技艺术”专业由中央美术学院申报。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说,该专业主要探讨“艺术与数学”“人工智能创造力”等课题。未来,毕业生的职业方向包括科技艺术创作和教学,科技类公共艺术,创意产业以及科幻、科普、教育工作等。(本报记者 刘 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