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建议开设农场主专业 农业大学教授认为可行

2013年03月14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代表建议开设农场主专业 农业大学教授认为可行

  现代教育报

  本报讯(实习记者 陈艳楠)3月9日,针对全国两会提出的建立家庭农场的方案,安徽省人大代表、来自基层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李爱青提出在高等院校建立农场主专业,以解决农场主技术落后,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全国两会期间,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这样的话题,被两会的代表和委员广泛关注。“家庭农场”这样的新名词,成了不少基层代表关注的热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第一次提出了家庭农场这样的概念。农业部有一项调查,当种粮户的规模达到两亩以上的时候,土地利用率会提高10%以上,而经济效益会提高25%以上,新型的家庭农场就是要集中利用闲置的土地搞规模化种植。

  搞好家庭农场,既需要政府和国家的支持,也需要农民自己提高内力,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转变观念。人大代表李生提出,传统观念影响了农民的判断,要提高农民的素质,转变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意识,让农民从被动流转到自愿租给大户。家庭农场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是现代农业的高效率也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职业农民要懂农业,会管理,能经营。李爱青代表指出,尽管大部分农场主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但学历、理念还是个短板。要做一个真正的农场主并不容易。农业生产的技术性较强,要实现高产优质,要求农场主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因为家庭农场的产品主要面向市场销售,所以必须掌握有关方面知识,避免生产盲目性。作为高等院校,应开设农场主专业,为家庭农场培养后备人才。作为科研单位,有些好的科研成果,要首先拿到家庭农场去进行推广,推动生产产量提高,品质优化,促进职业农民收入增长。

  在高校设置农场主专业是否可行?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朱启桢教授表示,“农场主专业”这个称法有待商榷,可以改称“家庭农场管理专业”。“总体来说设置这个专业有一定的可行性,它有益于促进当前家庭农业的发展。”朱启臻教授介绍说,“如果设立这个专业,可以开设农业法律法规、农业科技、农场管理、农产品品牌营销等相关课程,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培养专业的人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