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2023中国高等教育十大关键词

2023年12月19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点评人 贺祖斌 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点评人 别敦荣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

2023年是中国教育极不平凡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发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总号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在我国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过程中,高等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勇担龙头使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着强有力支撑。

本期,高教周刊诚邀广西师范大学贺祖斌教授团队回顾过去一年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事件,从中提炼“2023中国高等教育十大关键词”,同时特邀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教授,与贺祖斌教授一起对这些关键词进行深度分析和点评。

1 教育强国建设

事件回顾

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

教育强国建设应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

贺祖斌:高等教育只有融入时代、服务社会,才能真正发挥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建设教育强国,要求广大高校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包括变革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系、制度、内容和方法等,特别是要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积极融入社会发展进程,围绕教育强国总体目标推进自身的改革发展任务。当前,创新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这就要求广大高校应努力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引领者,在牢牢把握人才培养方向的同时,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教育强国建设需锚定历史方位拓宽视野

别敦荣:教育强国建设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并结合当代教育改革和创新需求,厚植以教育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沃土。在此基础上,拓展教育发展格局,持续加强教育对外开放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教育发展经验,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讲好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人类文明新格局作出更大贡献。

2 教育家精神

事件回顾

9月9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与会教师代表,鲜明指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勉励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新时代教师职业发展树立精神航标

贺祖斌: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6方面全面完整地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教育家精神是中国师者文化与新时代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内含传统师者的精神品格和以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为主题的时代要求,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饱含时代价值意蕴。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既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精神动能,又是新时代教师职业发展的精神航标,引领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广大教师永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不断丰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内涵

别敦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生发于本土教育实践,具有浓厚的文化属性和时代特征。在高校培育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一是要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师者精神内涵,拓展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文化广度和深度;二是要结合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对高校教师的总体要求,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丰盈教育家精神的政治内涵;三是要积极培育以文化生态和制度生态为核心的教育生态环境,为教育家精神的生长提供生态沃土。

3 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

事件回顾

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阐明了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总体要求、政治方向、主要目标、基本任务和组织保障。

坚守法学教育与理论研究的中国立场

贺祖斌:《意见》是党和国家首次专门围绕法学教育与法学理论研究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全面做好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目前,我国已有600余所院校开设法学专业,但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与世界一流水平仍存在差距。新时代,我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要强化政治站位、突出中国特色、体现时代需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提供人才保障和理论支撑。

理实结合赋予法学教育和研究时代性

别敦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肩负着培养现代化法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法治基础的重要使命。广大高校一方面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全方位占领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阵地,要基于中国实践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解决中国本土法治问题为价值旨归;另一方面,要将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与法学实践相结合,坚持将法学师生“走出去”与法务工作“引进来”相结合,实现法学理论与法学实务融合贯通。

4 学科专业调整优化

事件回顾

2月21日,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改进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建设工作,强化升级学科专业建设统筹和管理,优化学科专业国家宏观调控机制三个方面的改革措施。

学科专业调整优化须超越功利思维

贺祖斌: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特点,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始终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原因在于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高等教育跟上时代步伐,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盲目跟风,避免专业扩增的短视化、功利化倾向。过去,一些高校仅为增加专业数量和招生名额而设置专业,导致部分专业新设不久即被撤销。本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重点在于:设置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学科专业,强化师资水平和专业能力保障。当然,撤销所谓“过时”的专业不宜“一刀切”,还需要充分考虑人才供给和需求,避免盲目撤销专业带来的供需结构性失衡。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应从顶层设计出发

别敦荣:《方案》聚焦人才培养,明确了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的主体、目标和方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学校层面,应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和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并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在省级层面,应统筹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为提高学科专业水平创造条件,并充分评估人才需求和就业情况。在国家层面,应继续发挥学科专业目录的指导作用,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标准建设与应用,并推动示范引领。此外,还应实施“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建立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机制。

5 高等教育数字化

事件回顾

2月13日—14日,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在北京举办首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大会以“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为主题,重点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师生数字素养提升、教育数字化治理,以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领域的数字化发展评估,旨在落实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重要成果,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后疫情时代教育复苏,保障优质教育资源公平,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以数字化育人形塑高等教育崭新样态

贺祖斌:当前,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挑战,引发对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方向的广泛思考。数字化转型要求高等教育相关领域重塑发展理念,加快系统性变革,创造数字育人新范式,构建教育治理新机制,促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赋能,打造数字教育新生态,形成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当然,不论数字化如何形塑高等教育发展样态,其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总基调,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必须始终坚持不动摇。

高等教育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现代化

别敦荣: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以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为中心的系统化变革。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路径,包括:第一,基于学习者学习需求推进教育模式变革,注重学习资源的开发、选择与整合,以及教学形态的变革、创新与重构,为学习者提供灵活的学习生态,真正实现“以学寻教”。第二,基于教育者的教育实践提升数字素养,把数字素养纳入教师综合素质发展,整体强化高校教师数字化能力和素质。第三,基于管理者工作有效性提升的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推进数据平台建设与管理需要相适应,数字文化建设与管理素养相适应,提升高等教育数字化治理能力。

6 产教融合

事件回顾

6月8日,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持续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

以产教融合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贺祖斌:产教融合是促进产业链与人才培养链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深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首先,应以产教融合打破“产”与“教”的行业壁垒,促进职业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推动实现面向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其次,应以产教融合促进教育要素和产业要素双向流通与融合,进而提升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业契合度。再其次,应以产教融合带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人才资源流动,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胜任力,推动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

构建产业导向型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

别敦荣:产教融合不仅是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教育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生命线,也是产教融合助力人才培养的焦点所在。以产教融合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核心在于教育教学,关键在于构建产业导向型教育教学生态系统。第一,提升授课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将职业素质养成提升贯穿教师发展全过程,为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培养提供师资保障。第二,变革教育教学内容,打破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以职业发展需要为导向,重构知识模块与课程体系。第三,探索与生产无缝对接的教学模式,把企业现场实践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通高校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最后一公里”。

7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事件回顾

7月24日,教育部公布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共评出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72项,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8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最高奖项,此次评审首次单独设立高等教育(研究生)类别。当前,有关部门正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和推广优秀获奖成果。

发挥成果奖获奖项目的示范辐射作用

贺祖斌:广大高校应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示范辐射作用,引领带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要回归人才培养核心,立足国情、省情、校情,引导广大教师深耕教学一线,提升教书育人本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应主动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别敦荣: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普及化是质与量的统一,更是结构与内涵的优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设置的变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鼓励高校变革教育理念,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设置特色课程,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与方式改革,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推进普及化阶段受教育群体多样化发展需要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统一。

8 大学生心理健康

事件回顾

4月20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贺祖斌: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社会共识。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高校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协同各方力量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要以“五育并举”为抓手,开展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全过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要结合大学生发展需要和现实问题,分层分类、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三是要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方位支持。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别敦荣:专业化、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高校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抓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必须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支撑和保障水平。一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规划,确保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配备数量与质量,解决心理健康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难题。二是要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学历提升、专业培训和科研支持等举措,推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专业化、高质量发展。三是要强化心理健康教师的服务能力。构建针对性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心理健康教师的服务意识,促进心理健康教师积极深入师生群体主动发现、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9 “兰州倡议”

事件回顾

6月12日,教育部在兰州召开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工作会暨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为加快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合力,以教育强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会发布了《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兰州倡议”》,提出以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全面振兴引领中西部高质量发展。

教育现代化要求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

贺祖斌:中西部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受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等要素制约,我国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总体发展质量落后于东部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下,我国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区域均衡发展的现代化,中西部高等教育总体发展质量直接决定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水平。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加快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别敦荣:中西部高等教育关乎教育强国建设中高等教育龙头作用的发挥。加快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要转变发展思路,以高等教育区域优势创造发展优势,推动高等教育由输血式被动发展模式转向造血式主动发展模式。二是要坚持改革创新,顺应时代趋势,创新发展模式,以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发展,促进东中西部教育、科技、人才等优质要素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流通与融合。三是要推动集群化发展,以中西部中心城市为战略支点,聚焦区域发展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协同共建共享优质教育、科研、人才资源。

10 “国优计划”

事件回顾

7月2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强调推动高水平高校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高素质教师,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

发挥龙头作用打造教师队伍“尖刀连”

贺祖斌:“国优计划”是继“卓越计划”“强师计划”“优师计划”之后,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基础性战略地位的又一重要举措,彰显出高等教育在教师教育上发挥的龙头作用。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要利用生源、学科、专业、学术和资源优势,创新教师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保障政策执行效能,打造一支兼具扎实专业背景和深厚教育情怀的教师队伍,助力教师职前培养传统发展格局与培养模式走出困境,持续为中小学培养、输送更多优秀基层教师。

夯实基础为拔尖创新人才输送原动力

别敦荣:拔尖创新人才的造就需要系统化培养。从纵向系统而言,大、中、小、幼教育都承担着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责任与使命。基础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经济社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教师教育则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支撑,强教必先强师,“国优计划”从源头上增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供给,为基础教育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探索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学科交叉融合能力的优秀教师,为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原动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