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考改革已进行15年 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

2010年03月31日 来源:华西都市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每年的高考,四川有几十万学生通过这场“独木桥”式的考试升入大学。高考改革历来是广大民众关心、政府关切的焦点,承载了太多的期许和诉求。改革开放以来,高考招生制度一直在改革中前进,在探索中完善,高等教育体制大改革、规模大发展、质量大提高。尤其是近15年来,通过不断深化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惠及考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彰显公平有序的重要政策和措施,我国逐步成为世界上规模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

由1%到21%:

四川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门槛

15年来,特别是世纪之交的1999年高校扩招,使四川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提高到了21%以上,迅速迈入大众化门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则意味着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四川省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131.49万人,比1978年增加近36倍,其中普通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分别增长25倍和234倍。

“双轨”变“并轨”:

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全面接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招录学生,国家承担经费统一培养,而且毕业时按国家指令性计划统一分配就业,这种模式称之为“统招、统包、统分”,亦叫“单轨制”。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从1984年开始,国家允许高校在完成指令性计划外,挖掘办学潜力,以指导性调节方式接受用人单位委托培养和招收自费走读生。委培生由委托单位缴纳培养费,毕业后到委培单位就业;自费生由学生自己缴纳培养费,毕业后自主择业。于是,出现了“公费生”和“自费生”两种方式并列的现象,使高考招生逐渐演变成了“双轨制”。

1994年,国家在37所高校进行招生“并轨”改革试点,即不再分为指令性(统招、定向)和指导性(委培、自费)计划。上大学不仅要缴费,同时也消除了国家统招计划招生和调节性计划招生的录取分数差距,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一个嬗变。到1997年,我省招生“并轨”改革全面完成。如今,除了军队院校和部分师范本科招生实行免费外,其余普通高校学生均是缴费上大学。与此同时,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全部实现了市场化。

从文理全科到“3+X”:

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助推素质教育

1985年以后,高考的总体趋势向减少考试科目方向发展。在高中毕业会考的基础上推行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由理科考7门、文科考6门均减为“3+2”各考5门。1989年,高考在全国推行英语标准化考试。到1990年,全国29个省(市、区)有一半以上的科目实行了主、客观题分卷考试,客观题大面积采用机器标准化评卷。1999年,开始推行“3+X”高考科目设置方案,广东率先开始在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推行这种模式。

四川从1995年实行“3+2”科目设置方案,直至2001年起实行“3+X”的高考科目设置方案,并沿用至今。“3”是指语文、数学和外语,其中外语考试增加听力测试;“X”是指高中教学科目中除语、数、外的其他科目中的1至多科,随着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完善和推进,“X”再进一步演变为目前实行的“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考试内容改革体现在命题上,命题范围遵循中学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通过命题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1 [2] 下一页
微信扫一扫
高考全知道
必威体育首页客服电话
官方微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