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如何陪考后半程 亲子双方达共识

2018年01月22日 来源:北京考试报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教师 谢 维

案例

眼看期末考试临近,小李的父母有些坐不住了,对孩子如何填报志愿选专业不能达成一致。在他们眼中,炙手可热的金融类专业比孩子感兴趣的心理学专业有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每当讨论这个问题时,都是各执己见。时间长了,亲子双方不光观点不一致,小李还拒绝与父母沟通。父母都说要在高考这一年做好孩子的陪考工作,可对于如何陪考,他们一点头绪都没有。

分析:

有的父母在高考临近时会有这样的疑惑:如何做好陪考工作,如何在高三阶段跟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能解决,那么孩子的高考成绩很可能会受到影响。在帮助孩子确定报考预期时,要遵循客观不“专政”原则,在陪考时要做到理智不干预。父母容易在为孩子确定报考目标时与孩子出现分歧,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影响亲子沟通。若这样的隔阂在陪考阶段爆发,还会影响孩子心态。

支招:做选择时不“专政”

孩子一天天长大,在他小时候,没有全面的思考能力,父母可替孩子做选择。但总有一天,孩子要走入社会,面对各种挑战,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这时父母就不可以越俎代庖了。所以,父母不能在孩子即将成人的阶段“专政”地替孩子做决定。

第一,分析孩子现状,明确孩子的目标与策略。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想法、以往学习成绩,分析孩子的优、劣势科目,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学生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后天的努力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合适的目标最好处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之间,既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过分低估,而是“蹦一蹦就能够得着”。

第二,与孩子达成共识。父母要让孩子自己分析或引导孩子分析,不必因分析不够全面或不够准确与他争执,关键要让孩子有改进的愿望。在此基础上,再探讨可改进的空间,并确定1至2个容易改变的弱点为突破口。

第三,积极鼓励。这段时间里,父母要学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适度增加赞美的次数,通过言行,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传递积极、阳光的心态。比如“高三阶段会越来越累,但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有什么事都可以跟我们说”“不用跟其他人比较,你是最好的”等引导。此外,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的日常动态,无论孩子在哪方面取得了进步,都要及时肯定。当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认可时,自身潜能容易被激发出来,有助于向更高目标前进。

陪考时理智不干预

如今,陪读或陪考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的父母更是宁愿放弃工作和事业,也要全职陪考,这种以“牺牲自我”成就孩子未来的想法是一种普遍的“补偿心理”。陪考实际上是父母对子女学习过程的过度参与,是一种溺爱的表现,不仅会削弱学校的教育功能,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想让孩子卸下包袱,自己要做好榜样。父母要转换思路:高考只是人生一个阶段的总结,并不能直接决定孩子的未来。

备考期间,适当增加鼓励无可厚非,但过度关注及过度期待会直接影响孩子。孩子被父母约束着,不仅觉得没有自由空间,心理也会变得很脆弱,从而害怕失败,担心自己对不起父母的爱。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考试失利,就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18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好地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无效沟通只能给孩子传达父母的紧张情绪。所以,父母要内心平静地对待高考,不要特意更改原来的生活节奏,营造良好而宽松的生活与学习氛围,而不是紧张的家庭气氛。过度的情感干预实际上是一种非理性的病态教育方式。热衷于陪考的父母,当三思而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