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給高三生家长支一招:了解孩子 合理期望
案例
辰辰学习成绩中等,高中两年一直很稳定。高三第一次月考,辰辰的成绩大幅度提高,妈妈高兴极了,逢人便说孩子终于懂事了,知道用功学习了。辰辰受到鼓舞,确实比之前用功了些。而随后的期中考试,辰辰的成绩又回到了原来的水平。妈妈没有责备她。虽然在接下来的几次考试中,辰辰的成绩再没出现过第一次月考时的“辉煌”,但妈妈坚信女儿有实力突飞猛进,只是还不够刻苦、努力。
眼看就要“一模”了,辰辰有些迷茫:到底什么才是我的真实水平?我到底可以报考什么样的学校?妈妈对我有那么多期待和信任,要是达不到怎么办?辰辰越想越苦闷,甚至有点后悔:那次月考没考那么好就好了……
分析
不少父母从孩子进入高三就如临大敌,心情随着孩子的成绩起伏变得时好时坏,有时甚至大起大落。孩子成绩没进步或退步时,父母会很担心:怕孩子失去信心、怕孩子情绪不好影响学习、怕孩子不在状态……孩子成绩进步时,父母也会想很多:怎样才能更好、下次考试还会不会有进步……
父母的焦虑情绪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对孩子了解不充分。父母总对孩子怀有很大期望,认为孩子还没发挥出真实水平,或认为孩子脑子很聪明但不够用功。其实,对于孩子目前的学习状态、能力、潜力等方面的信息,父母了解得并不充分。再加上考生很少和父母讲心里话,父母猜不透孩子在想什么,或觉得孩子在别人面前和在自己面前是两个样。第二,对孩子期望过高。有的父母不顾孩子的现实成绩和智力差别,总想让孩子考状元、进名校、为父母长脸。当目标超过实际水平时,孩子会产生考不上名校就是无能的心理压力,自信心受挫。
建议
父母只有了解孩子,才能放下不实期待,合理预期,与孩子一起筹划“务实”的报考策略。
与老师沟通,获取“情报”
父母可主动联系老师,这样不仅能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心理等各方面情况,还能无形中赢得老师对孩子的更多关注。
父母要多与班主任沟通,第一,可以了解孩子在校的整体学习情况。父母要了解哪些科目是孩子的强项和弱项,特别是成绩不理想的科目要注意什么、怎样提高,要多听取老师的意见。父母也可适当提供一些孩子的信息给老师,比如孩子努力的状态,还可委婉地表达孩子对老师的期望。第二,可以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心理变化。老师往往只了解考生在校时间的心理变化,父母只了解孩子在家的心理变化,双方都缺乏全面了解。所以父母和老师要多配合,共同疏导孩子的消极心理。父母可根据孩子的具体问题和老师商量采取一些必要措施。
父母还要与任课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考生最主要的复习时间在学校。任课老师不仅要确保考生的复习进度与质量,还会清楚地知道考生每个阶段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父母可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其量身制订备考计划。
与孩子沟通,尊重鼓励
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孩子意见不一致时,父母要善于倾听、共情和表达。倾听孩子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放低姿态,了解哪些专业是孩子感兴趣的,哪些专业是孩子可以有条件接受的,哪些专业是孩子不想学的;共情即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孩子会怎么想;表达是将自己的观点非情绪化地清晰表达出来供孩子参考,做到对事不对人。
父母要帮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父母要把握好参谋角色,把最后的决策权留给孩子。父母可以帮助,但不能包办,还要注意不要因为亲子沟通问题造成孩子为反对而反对地对待志愿,草率选择,贻误前程。如果让孩子作主,他的想法有明显的问题,父母可告诉孩子。如果无法达成共识,父母和孩子还可寻求专业咨询解决问题。
父母要鼓励孩子勇于追求梦想。没有所谓“最佳的路”,只有较为适宜的路。孩子是主体,父母不要忽视孩子的兴趣、潜能、优势等。孩子只有根据自己真正的喜好选择相关专业进入大学后,才会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并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较好地把握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教师 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