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生源危机 高职院校要练好“内功”

2011年08月04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职业院校生源危机,必将导致职业院校“好的更好,糟的更糟”,甚至部分院校“关门大吉”,这个逻辑关系无可辩驳。但是,当我们换个角度、反过来思考——为什么部分职业院校最终会倒掉——这个问题时,“生源”不过是其中一个因素罢了,更重要的还在于职业院校的吸引力不足,质量不过硬等。

  《中国青年报》职业教育版7月11日刊发了《高职院校应对生源危机的N种假设》一文。笔者注意到,这些假设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学校向外拓展,如校企合作、连锁办学、瞄准创业等,而忽视了职业院校内部的管理与建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受存在历史短、管理体制惯性等因素的制约,许多高职院校的管理基本上沿袭普通高校的模式,部分由中职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的管理还存在着沿袭中专、电大等管理模式,管理主体过于单一,管理内容狭窄,管理方式机械,管理效率低下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在制约学校的发展,还远远没有形成符合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

  因此,对这些院校来说,在面对生源危机的时刻,自身内涵建设、管理模式的升级才是当务之急,如果盲目拔高可能会适得其反。笔者以为,要处理好学校的内涵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首先,要处理好职业院校自身的定位问题。今年6月,在中国职业教育与开发区创新发展对话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明确表示在国内一些重点示范职业院校与企业调研时发现,一些职业院校校长对当前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路不清,对自身所在职业院校发展定位不准,其办学模式不过是沿袭了“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的办学思路,其实,这类院校从外延到内涵都不是国家重点示范职业院校。高职院校实施的是“职业型”高等教育,普通高校实施的是“学科型”高等教育,二者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功能不同,再者,不同高职院校的不同历史沿革和现实条件,决定了它们有着不同的目标定位、发展路径和行为模式,如果不厘清这些区别,高职院校的办学发展必然会走进千校一面的死胡同,创新特色发展不明显。

  其次,一些院校内部组织结构设置问题突出,官本位现象严重,组织机构的效率严重滞后。这类院校的管理科层化现象严重,其特点在于权力过于集中,管理层次较多,管理幅度较小,管理权力无法下放。一是表现在学院与系部的关系,作为在学校管理中起到宏观调控地位的学院有意或无意地干涉系部的微观管理权,系部领导要看学院领导的“脸色”,揣摩学院领导的意图,作为具体教学承办者的系部缺乏相应事务的决策权。二是表现在学院和职能部门的关系,主要负责影响全局发展和教育事业建设问题的学院难以从诸如教学日常管理、科学研究工作、专项经费的使用管理等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学院领导事无巨细,什么都要过问,把时间花费在细微末节上,让本该负起责任的职能部门无所适从。三是,职能部门和系部的关系,职能部门隶属于高一级的学院,扮演的是行政管理的角色,往往对系部居高临下,常出现沟通不畅的问题。四是,系部与系部之间的关系,各系部之间往往是各司其职,在需要系部合作的问题上由于缺乏沟通与对话,人事关系复杂,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第三,教学管理问题。首先,在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上,许多院校不过是复制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在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也基本上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压缩和翻版,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适合自己要求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其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脱离不了“保姆”的角色,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成就感低下,职业倦怠感突出。

  最后,学生管理问题。据笔者了解,由于生源质量差,一些学校学风差、学习氛围不浓、学生学习能力差,导致学校一切以“学生不出大问题”为工作底线,学生管理工作成了学校工作的重心,而对教师员工的考核细则量化,大事小事都要向教师问责,辅导员也变成了看管学生、疲于奔命的监工和保姆。实话说,对这类院校的发展很难提出更高的要求。

  可以说,各个职业院校发展、前进的步伐不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也可谓是三六九等。因此,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源危机,不同的院校发展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职业院校的形象一方面靠媒体的宣传与报道,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在于校园里的学生们、毕业校友们的口口相传,因此,对于一些起步较晚、发展落后、各方面条件都还处在初级阶段的院校,笔者认为,还是把重心放在自身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上,少一些响亮的高调,多一些脚踏实地,办些实事,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

微信扫一扫
高考全知道
必威体育首页客服电话
官方微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