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高职“招生难”——一所高职院校的招生调查

2011年08月04日 来源:陕西日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又到招生季,一边是低分考生求学无门,一边是高职院校招生无人,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正在被尴尬的忽略掉。生源荒,让这类院校心更慌:是什么挡住了学生的高职求学路?如何破解招生难,事关学校生死,更事关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破题势在必行。


资料图片   

  7月,火热的招生季,一场生源大战在中国大地上热闹进行着。与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万人追捧的名校为“掐尖”打的不可开交的状况相比,高职高专类学校的“收尾”工作就显得太过冷清:即便是分数一降再降,甚至推出免试注册入学的招数,也未必能换得低分考生、落榜考生的青睐。一个不争的事实是:2010年陕西省共有8万多名达到全省高职录分  线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弃报志愿。连同征集志愿和补录,仍有5万多人放弃上高职。而在考生纷纷弃高职而去的背后,是高职教育发展从观念到专业再到就业的种种不平衡。使尽浑身解数也未能挤进招生大战的高职院校,也许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就在一片喊“难”声中,2010年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报到新生依然达到3955人,高职报到率达91%。在此之前,2006年,学院招生1200多名,是2005年的5倍多。2007年,实际报到新生3291人,是2006年的近3倍。2008年招生人  数更是达到创纪录的4403人,生源地从陕西扩大到山西、河南、湖北、宁夏、山东等6个省区,第一志愿填报率高达325.7%,在全省同类院校中遥遥领先。2009年,学院计划招生3000人,实际报到3272人。这所地处关中平原腹地,组建仅6年,集中办学只有5年的市属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一路高走、连年爆满,一个高职院校求解“招生难”的样本一跃而出。

  解答一:上高职也是上大学

  2005年,咸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并开始招生,当年学院高职招生计划600人,实际报到却只有32人,连同其他各类学生加在一起,总共也只有200多人,而当时的教职工人数却有将近500人。严酷的市场给刚刚从四所中专学校合并升格的新学院带来当头一棒:招生难,问题的症结何在?

  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就是上高职不被认可为是上大学。多数学生,尤其是学生家长,视普通学历教育为“正途”,视职业教育为“次等教育”甚至“末流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但被学生和家长们看低,认为孩子没考进本科、进了高职,相当于“没考上大学”。

  2010年陕西省共有8万多名达到全省高职录分线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弃报志愿。后来,连同征集志愿和补录,仍有5万多人放弃上高职。这么多弃报志愿的学生到哪儿去了呢?经调查,其中65%的考生选择了复读补习,来年再考本科院校。

  生源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要走出“招生难”的困境,必须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误解,帮助考生和家长正确认识职业教育、正确认识学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而这些人正是一个社会人才“金字塔”的底座和中间部分,被人们称为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的“银领”。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进一步加快,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已经日益凸显出来,在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高技能人才的用人荒。

  为了让职业教育的理念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咸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上至书记、院长,下至一般职工,组成宣传大军,走村入户,深入考生、家长,宣讲党和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宣讲职业教育惠及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尽管固有的传统观念并不能在短时间彻底消除,但坚冰正在慢慢融化。通过全员宣传,媒体宣传,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渐渐改变了对高职教育的偏见和误解,于是才有了2006年以后的招生翻身仗。



1 [2] [3] [4] 下一页
微信扫一扫
高考全知道
必威体育首页客服电话
官方微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