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河南清华保送生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
清华在豫保送生的名单已尘埃落定,今年,河南省共有34名学生成为幸运儿。清华的优秀学子,在学习方法、读书习惯、爱好特长等方面表现出怎样的与众不同之处?有哪些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化学江湖里的固执“一姐”
袁瑶
在郑州一中,袁瑶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她甚至被同学们冠以“一姐”的称号。如此称号是因为大家认为她难以超越,不过现实中的袁瑶是一个低调的人,不仅不善与人交流,甚至从不与陌生人说话。
去年12月份,在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上,袁瑶获得全国第三名,这是河南省历史最好成绩。不过,袁瑶对此似乎并不看重:“其实在我内心里,我一直都不怎么样。”
“固执”,是袁瑶的自我评价。这在课堂上尤为明显,不管哪个学科,她经常与老师就选项问题争执不下。和“固执”相对应的是执著,从初中到现在,袁瑶的左手腕一直戴着一块电子表,对于这个习惯,她只说了8个字,“利用时间,效率高点”。通过网络,袁瑶认识了一些同样喜欢化学的朋友,有时深夜零点还在QQ上向学长请教化学问题,袁瑶对化学有种天生的执著。
“我的高中生活充满了竞赛,如果生活中剔除了竞赛,就没有高中了。”的确,在袁瑶的高中生活里,竞赛是主题。也正是因为竞赛,她喜欢上了足球。袁瑶觉得,竞赛和足球有一个共通之处,“不确定性特别强,不到最后一刻不知道结果,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
同学对她的印象是“一天到晚写作业”,但到了周末,袁瑶却有“月球背面”的另一种生活。拿起画笔,坐上5个小时,画出偶然看到的东西,几乎没有事情能干扰她。虽然学了六七年美术,但她仍然认为自己只是“涂鸦”。画画让袁瑶坐得住,并且专注于一件事情。
“是的。”袁瑶听完别人说的话后总会随口而出这两个字,“因为肯定他人总比否定他人要好”。她还是英格兰足球队队长杰拉德的铁杆粉丝,“他身为队长,包容、心胸开阔,他是我的榜样”。
虽然保送上了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系,但她现在仍每天去学校,做题、看书、做实验,作为化学奥赛国家队4人中唯一的女生,她正在准备7月份在美国举办的国际化学奥赛。“太遗憾了,我看不成今年的欧洲杯了。”袁瑶说。
是理科男,也是文艺青年
田源
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理科男都是“木讷不解风情”的,但是如果你走近田源,你会对理科男有新的认识。
田源高中是在省实验中学的竞赛班,高二的时候获得了全省数学竞赛一等奖,如今已经成功保送上了清华大学。在田源的身上,与数学细胞一样天生的还有艺术细胞。
小学二年级时,田源被电视上的古琴吸引,并决定要学习弹古琴,但现实中一直没找到古琴,只好学了和古琴相近的古筝,并且学了两年就拿到了十级证书。后来他还学了二胡、吉他。乐器的陪伴已经成了田源生活的一部分。
“弹乐器很舒服,刚开始是练技巧,技巧达到后,感情就能够在音乐中畅游,我喜欢音符跳跃的美感。”田源觉得,音乐可以陶冶情操,能让自己短暂地从理工“木”的状态中放松,享受文艺的惬意。
除了独自陶醉在音乐的旋律中,田源还经常沉浸在和同学的交流里。他所在的竞赛班有数学和计算机信息学两类,田源觉得和同学交流,思维碰撞,特别奇妙。他举例说,有时对于数论的题,数学竞赛班同学用数论的方法,而他们却能用信息学的进位制,“特别奇妙,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
田源认为,自己不是特别聪明,但比别人努力,“我们还没到拼天赋的程度,很多有天赋的人不努力还不如努力没有天赋的”。他周末不喜欢看电视,只要空闲就会在家学习,“不学习没事儿干”。
不仅爱学习,而且善于学习,这在田源的生活中便可见一斑。从父亲身上,他学会了对事业努力;从妈妈那里,他明白了待人温和;从老师的尽职中,他懂得了要敬业。“如果别人身上有我钦慕的东西,我就会学习。”
田源进大学后要学的是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这也是他心仪已久的专业。这个想法源自初中时的一个讲座,当时“感动中国人物”叶笃正讲了环境变暖的问题。这个报告让田源知道了环境变暖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就在心里设想着将来要学新能源,解决这个问题。
“做这个事情有意义,自己去创造东西也有意思。”谈起自己的理想,田源认为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东西最有成就感。
超脱又严谨的“双面女生”
王梓尧
对于QQ昵称是1234567890的人,你一定会好奇,她是郑州外国语学校的王梓尧,今年被保送到了清华大学法学院。“申请QQ时一时没想好昵称,反正只是个称谓,无所谓。”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超脱的人。
梓尧的这种超脱是在高中慢慢形成的,虽然现在已经习惯了成绩第一,但高一的第一次考试,梓尧却只考了年级300多名。然而,这次经历不仅没有影响她,反而让她树立了难以动摇的自信,“我相信自己能变好”。
高一时,梓尧还报了化学竞赛班,平时晚上和周六都要上课,学习任务重,压力也大。但梓尧从这段时光里学会了如何应对压力。考试前,她会用铅笔在桌子上写下“不要有压力,放松心态”之类的话来暗示自己。有了第一名的压力,她又会这样自我开导,“最重要的是战胜自己,而不是超过别人。”
“让我思考后再说吧。”王梓尧还有严谨的一面,她一般不轻易回答别人的问题,考虑问题必须周全。这点表现在学习中便是“精益求精”,她背书会背得很清楚,常把知识罗列成提纲表格,不放过任何一个细枝末节。如果平时遇到难题,也必须把题目弄会,更不愿轻易放弃。
作为少有的文理兼修的女生,梓尧选择文科有些随心,“想着每天是政史地的生活一定很美好”。她想象的美好来自高一时的学习感受,“高一历史学的是经济史,政治学的是经济生活,我把两者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发现每个事件都有前因后果,不相关的两件事也有联系,很有趣。”
梓尧的这种“探索欲”不仅“上得课堂”,还“下得厨房”。今年3月份,她专门买了蛋糕机,还在网络空间里发了“厨房日记”系列,秀出诱人的蛋糕照片。“做蛋糕的时候有种很期待的感觉”,这与她喜欢动漫柯南的原因很像,“情节曲折,有悬念”。
“注重课堂,课堂是学习最重要的环节,老师讲的70%~80%的都可以掌握,跟着老师的思路回答问题,不要跑神儿。”梓尧介绍自己的学习心得,“还要注意劳逸结合,只有精力充沛,头脑清醒,才能保证效率。”
超前学习的数学达人
李映辉
175cm的李映辉是篮球场上的“全能球员”,既擅后卫又打前锋,在学习紧张、心情烦躁时,他会抱着篮球冲向操场,他评价自己的球风属于“技术流”。
被保送到清华大学,他是林州一中的第一人;省数学竞赛一等奖,他也是林州一中的第一个。李映辉的“技术流”不仅表现在球场上,还表现在学习上。
他把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先是学习知识,掌握基础概念;再学习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是创新能力,以前没碰到的问题,能够用综合知识来解决。
事实上,映辉也确实达到他说的第三个阶段“创新能力”。平时解答难题,他的思路总和老师及同学们不一样。比如物理课上,老师用运动过程解决问题,都用物理解题方法,而映辉却通常用数学的方法,有时方法太过复杂,连老师也会听得云里雾里。
“看到一个问题,都会想着往数学上靠。”李映辉对数学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并且这种痴迷已经持续了10多年。小时候,他在爷爷的启蒙下,喜欢上数学并“一发不可收”。上小学时,映辉就已经把初中的数学学会了,上初中时又把高中的数学给预习完了。
“我已经习惯了比同龄人多学一点,一直怕被赶上。”李映辉这种超前学习的做法,既锻炼了自学能力,又使得数学学习变得轻松,这让他有了更多精力投入到数学竞赛上。
和大部分林州人一样,李映辉身上也烙有“红旗渠精神”的印记,高中晚上回到家里已经10点,他还会看书做题到午夜12点再睡觉,第二天早上6点又雷打不动地起床。“林州的竞赛班没有郑州高中那样系统充足的授课训练,一周只有一节的集训,所以自己要下大工夫”。
映辉小时候很调皮,经常挨老师“骂”,所以非常厌烦老师。但一件小事改变了他,小学毕业时,老师把他叫到跟前,指着黑板上写的四个字“金榜题名”对他说:“你很聪明,将来会有比较大的发展,我希望将来你能金榜题名。”
“那时我才发现老师其实是为你着想的,我学会了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后来,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映辉对老师的批评总能虚心地接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大还是小,只要实现了这个目标,我们就是成功者。”李映辉觉得,有目标并为之努力就是幸福。